top of page

移民身份和文化認同

在滿地可住了六年,雖然這個地方並沒有法國的詩意和恬靜,各人的生活很忙,但她為我帶來的得著是深刻的。

作為新移民,起初都不太在意這個新的身份對自己心理和情感上的影響。我用了幾年時間尋找自己的根,人在海外,無家人和老朋友,你倒要在某處尋找歸屬感,這「歸屬感」不一定是心靈上的慰藉,也可以很簡單:往唐人街食一頓廣東菜已經可以暫緩思鄉的情懷。這是加拿大的好處,到處都是亞洲菜餐館,不像在歐洲般,連巴黎唐人街的餐館都是適應西方人口味的。有人說過,生活在他方最難適應的不是文化語言差異和氣候,最難滿足的是胃中的那條蟲,由我們出世當天已經每天嗅著粉麵飯和豉油味,要是幾天不碰這些食物,身體總像欠缺了些甚麼。

因為華人和少數族裔多,這個城市再進一步擴闊了我的眼界和思維。尋根是需要從事一生的,滿地可正正在這個時候為我揭開了序幕。作為香港人,從前20多年來都非常麻木地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說英語看西片,基本上所有中國的傳統琴棋書畫在我眼中都不重要,潛意識對一些傳統的中國式思維和行為很抗拒,現在想回來自覺可笑。到法國住了,再來到加拿大,然後去西班牙學flamenco,在生理和心理上繞了個大圈後,生活終於帶我回到我的根。我發覺中文是多麼細膩精景,而廣東話是充滿幽默感和豐富的語言;教廣東話和中文自學了更多中文語原學和加深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詮釋。作為別人老師,我需要不斷增進自己的知識,再把知識灌輸給這些加拿大華人學生,我們俗稱的CBC。他們在這裡長大,很多只會說兩句廣東話問候說話而已,但他們都是充滿創意和幹勁的一班人,對生活和自身多愁善感也有要求、觸覺敏銳、對人不會無時無刻作出不必要的評價,我很榮幸能成為他們的中文/廣東話老師,能分享自己的知識之餘,也鞏固了對中國文化的根。

生活有時就是這麼轉折的了,學flamenco七年多時間了,今年正式單獨接表演工作。作為舞者,當然對自己有要求,藝術並不是裝飾性的,我用盡精神與體力跟那些俗艷的舞者和商業元素對抗,很老土的說是出淤泥而不染。我有幸,始終不是主要靠跳舞來糊口,就讓我堅持那份執著吧。一向都不隨波逐流,我是一個自然坦率的人,也不會為了討好別人而拍馬屁。在滿地可的flamenco群體,算不上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我總算未受某些意識型態渲染。別人都在刻意模仿flamenco著名舞者的神情動作,連單眼和戚膊都要模仿得一模一樣的時候,我開始學習陳氏太極。陳氏太極不是我們常常在公園看到的那種,單單為了施展筋骨,它是功夫,有搏鬥元素的功夫,訓練內勁丹田和學習運用陰陽力之餘還要應用在對手上。我一直都覺得flamenco的動作與武術很相似,要尋找屬於自己的flamenco就要在我的根搜尋。太極和陰陽學之淵博,已經不只停留在藝術層面,是宇宙!

基於種種的元素,今天的我已經重新確認了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最近,中國一詞總令香港人聯想到中共政權,我想如果我們可以放闊眼界,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可能會發覺中共這六十多年歷史只是在中國五千多年歷史中的一小部份。我也有感,當人完完全全地否認自己的身份認同,並將其與政治掛勾是不恰當的。不黑則白的行為和言論都難以討好人心,我想每件衝突事件都有兩面,每一方都有對及錯的地方,如果我們選擇只看其中一面而下結論,這未免太倉促。看看太極的符號(太極陰陽圖),不就是白中帶黑,黑中帶白嗎?

這幾幅圖令我有豐富的聯想:

01e873a211e546e52ad284d86d89f6d4fc.jpg
ink.jpg
soldiers.jpg
images (2).jpg

#太極加拿大移民身份認同文化

Featured Posts